新春走基层,海南记者在路上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27
_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编者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面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我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群策群力、奋力拼搏,应对前所未有的“三个大考”,交出了令全省人民满意的“三张答卷”。

春节期间,海南日报精心组织“新春走基层”报道,派出多路记者,走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走到项目建设的第一线、走到瓜菜种植的田埂上、走进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本期特别报道选取几篇年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真实感想,与读者一起见证脱贫摘帽的喜悦,致敬坚守岗位的奉献,记录砥砺奋进的拼搏,收获以小见大的感悟。

去村里,记录乡村振兴

海南日报中部分社记者李梦瑶(右)。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从每逢暴雨村庄便成“孤岛”,到百米大桥横贯两岸;从守着传统产业过苦日子,到逐渐端上旅游“金饭碗”……地处五指山北麓、万泉河畔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是我驻站4年期间去过最多的村庄之一。

每一次去,几乎都能见到新变化。

今年春节前夕再次来到堑对村,我明显感觉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

22岁的王京城是这次见到的新面孔之一。去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直接返乡开始自己的电商创业路。整理货架、熟练打包、细心发货,与王京城的交谈过程中,他在自己的电子商务站里忙得手脚不停,这让我不禁感慨:好不容易走出大山,能够轻松在城里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年轻人,也选择回村了。

“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游客一点点变多,返乡创业,大有可为。”王京城的回答在我的预料之中,但得知堑对村其他几名大学生也即将返乡与他一起创业,着实让我惊讶了一番。

繁荣乡村是海南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人才则是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透过这股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潮,我清晰意识到,脱贫攻坚工作为堑对村带来的巨变,给了像王京城这样的年轻人对家乡未来发展的信心。而当这些年轻人带着新观念、新产业和资金积累“凤还巢”时,他们会把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代脉搏,站上乡村振兴的一线“考场”,酝酿起一轮更大的山乡巨变。

王京城和堑对村的故事,并不是我在基层采访中碰到的孤例。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开,这样的“新闻富矿”会越来越多。让我不禁期待着,今后能更多地扎下去、到基层去,记录下发生在希望田野上的点滴变化。

我相信,等下一次到访,堑对村又会有新的变化。

进工地,见证自贸速度

海南日报东部分社记者袁宇(右)。

■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短短3个月时间,一座总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基本建成。尽管到过多位于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的国际创新药械交流转换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多次,我依然为这个项目的快速进展感到震撼。

今年春节期间,乐城先行区内的建设项目几乎没有停工,数以千计的工人在园区挥洒汗水,推动一座又一座高楼拔地而起,推动一个又一个项目快速落地,让整个园区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项目建设现场,我看见最多的场面是拼搏,听见最多的声音是“值得”。一位来自湖北的工程师今年放弃春节回家与妻子孩子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工地,只为了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在自贸港建设的第一线,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伙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比成效,上演了一场场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采访结束后,项目上的生动画面与采访路上的建设景象一次次在我脑海中重放。这样的生机勃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发生在琼州大地上的生动写照。也正是这群拼搏的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快马加鞭”,让一幅自贸港建设的宏伟图景跃然眼前。

亲眼见证这些建设者的故事,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勇立时代潮头的激情,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他们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有幸记录下这一切的我同样也是。

海南自贸港建设,人人都是主人翁,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立足岗位,撸起袖子干事创业,与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讲好自贸港建设的生动故事,参与并见证久久为功的可喜变化。

逛免税,触摸发展脉搏

海南日报经济部记者周晓梦(左)。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春节长假,热闹的氛围随处可见——这样的氛围在海南各大离岛免税店内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我将采访目光对准春节不打烊的免税店。

是直奔专柜?是领购物优惠券?还是先办张会员卡?走进免税店第一件事做什么?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大年初二,cdf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免税店被各种“春节红”元素装饰一新,游客们“奔波”在各大柜台前,用“放肆剁手”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

今年春节期间,海南离岛免税店7天销售额超15亿元。每一笔成功消费的背后,离不开免税店工作人员的坚守,更离不开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诸多利好。

免税店消费的火,反映的是自贸港建设的热。

在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离岛免税政策再迎重大调整: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离岛免税消费带动和潜力释放,有效促进海南省消费品进口增长,成为拉动全省外贸进口增速的重要动力源。

不只是春节期间,去年以来到岛内免税店采访过多次的我也看见,免税店里的不断“上新”,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前来购物,也释放着海南自贸港的魅力,更成为推动海南自贸港发展的“催化剂”。

新春走基层,除了俯下身、扎下去,到基层去实地采访发掘最生动的新闻,更需要我以小见大,用真真切切发生的小故事,反映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免税店里的一幕幕、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天天,都值得我去发现、去采访,更需要我去记录、去传播。

下农田,感受民生情怀

海南日报记者部记者计思佳(中)。

■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每到春节,蔬菜瓜果供应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每年新春走基层,“保供稳价”是绕不开的选题。今年春节前后海口蔬菜价格的下降,除了天气晴好的自然因素,还有政府部门的科学部署,以及菜农、批发商们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主动留下扩大蔬菜供应所付出的努力。

在海口近郊,不少村民选择到市区打工,外地菜农反而成了叶菜种植的主力。采访多了,和外地菜农打的交道也多了。每逢新春,他们总会带上一年辛劳攒下来的积蓄,回到老家和家人过个团圆年。

今年春节,为鼓励外地菜农就地过年,同时保障春节期间蔬菜供应,稳定物价,海口通过物化补贴扶持外来菜农在春节期间保持蔬菜生产、供应。暖心政策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海口就地过年的外地菜农达到1033户,数量几乎是往年的两倍。

小菜价里折射出的是大民生,这也是我每年新春走基层总会选择“同样”选题的重要原因。走到田间地头去与菜农们聊一聊,能发现外来菜农在海口保供稳价工作中作出的贡献,能看到海南各部门在平抑菜价的过程中出台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发挥着真真切切的作用。

让每一个海南人提好“菜篮子”,尽快尽早享受到更低物价、更好就业、更棒教育,实现安居在海南、乐业在海南、出彩在海南,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

每一个奋斗在海南的外地菜农,同样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参与者、奋斗者,都值得我们去关注。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新闻稿件讲述来自最基层的故事,也让每一年的新春走基层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