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导演推出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0
该剧将邀请来自武汉、北京、大同等地的演员,挑战戏剧创作新模式,打破传统戏剧的空间限制和疫情带来的地域隔阂和心理隔阂,为戏剧艺术做出全新的探索与实验。线上戏剧《等待

  从策划到上演全部线上完成
  王翀导演推出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周日直播

  受疫情影响,全球剧场与演出行业几乎全面停摆,当传统意义的舞台暂时性缺失,戏剧如何演出?戏剧人该如何表达?由广州大剧院联合腾讯视频艺术频道,携手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共同推出的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公益演出,4月5日、6日20:00在腾讯视频艺术频道开启全网公益直播。 该剧将邀请来自武汉、北京、大同等地的演员,挑战戏剧创作新模式,打破传统戏剧的空间限制和疫情带来的地域隔阂和心理隔阂,为戏剧艺术做出全新的探索与实验。

  “线上戏剧”灵感来自于视频会议

  这是全国演出行业复工后推出的首个新制作,力求用艺术重建社会信心,为行业复苏注入有效的“强心剂”。经典荒诞戏剧《等待戈多》从1953年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至今,始终焕发着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激发着创作者和观者无尽的想像与讨论。导演王翀表示:“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也需要不断进化,才能适应时代、引领时代、昭示未来。我希望借此机会回应世界的危机和戏剧艺术的危机。等待戈多,不意味着坐以待毙。疫情时期的特殊感受,让人们对于‘等待’有了新的理解,这给了线上戏剧《等待戈多》一种根脉与积累。”因此,比起平时在剧场里看的《等待戈多》,疫情期间在线观看《等待戈多》,会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状态和情绪和“等待”的意义。

  在无法走进剧场的日子里,很多戏迷会选择到网上观看戏剧录像,以解思念剧场之苦。但王翀认为:“戏剧的录像并非戏剧本身,而是对戏剧的一种记录,对戏剧的一种回放。”这也是王翀坚持要做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的理由,“现场的、即时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戏剧。” 人员隔离、剧场关闭,舞台缺失,让很多戏剧创作者慨叹无戏可做。但在王翀看来:“戏剧人的思维不应该还停留在只能发生在剧场里”。王翀近年来的作品已经做出了许多对剧场外空间的探索:《茶馆2.0》在中学教室里演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2.0》在公共空间演出,而在移动互联时代,“空间”的概念更是扩展到了线上空间和虚拟空间。

  做“线上戏剧”的灵感,来自王翀曾经接触过的多人视频聊天,那是一场澳大利亚的线上会议,“原本需要围桌而坐的几十个人,竟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屏幕当中七嘴八舌。”这令他感受到了一种“后现代”的冲击:人们使用线上技术进行远距离沟通已成为常态。“对于我们最亲近、最应当伴随身边的人,我们却在用视频交流。”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生活更放大了这种“线上媒介”的存在感。这些时代的变化,戳中了戏剧人敏感的神经。 “线上戏剧其实一次性解决了好几个层次的问题”,王翀解释,“首先,这是戏剧自身对当下时代的回应,由线下转至线上,戏剧完成了进化,加入了数字化社会;再者,线上戏剧解决了备受疫情冲击的戏剧人‘无戏可做’的问题——戏剧依然鲜活地上演,甚至在武汉上演;最后,落到演出与观众本身:演员可以在武汉演戏,三个城市的演员‘同台’演出,观众可以安全看戏,并且看着戏剧随着时间展开,而非录像——这些所有美妙的,神奇的层次,其实都是线上戏剧带来的。”

  主演除了演戏还负责自拍

  “从创作、选角到排练、正式演出,整个过程完全在线上进行,没有线下接触,这对于传统戏剧而言,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打破与颠覆。主创团队、演员团队、制作团队,横跨北京、武汉、广州、大同4个城市联合作业,很多团队成员从来没有见过面,整个项目仅凭线上交流就完成了合作。”王翀介绍,不碰面的制作策划、不见面的排演交流、不露面的观众观演,这并非常见的网络直播,而是利用互联网线上技术进行实时“舞台调度”,处于不同城市的主创、主演、观众跨越空间桎梏,感受戏剧的真实与鲜活,还原戏剧现场感、及时性,开创崭新的戏剧新模式。

  “这个戏的演员必须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员李嘉龙、马卓君、崔永平和李帛阳分别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中饰演剧中角色。其中李帛阳身处疫情“震中”的武汉,他的加盟别具深意。由于线上戏剧的特性,演员不处于同一个空间,而是来自三座城市:北京、武汉、大同;生活空间成为演出空间,日常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成为戏中场景。这对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兼顾处理镜头与空间的关系。除了要演戏之外,演员还需要去置景、去调整摄像机位进行自我拍摄……原本由多个工种分担的职责,现在需要演员在各自的场景中独立完成。演员更全面地成为创作主体,在保证戏剧即时性的同时,实现了“舞台调度”。

  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的开创性不仅体现在剧目内容呈现上,同时也体现在制作的方方面面。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整个作品从项目策划、剧本研读、演员面试、幕后制作、排练碰撞到演出呈现,全程都是通过线上协作完成的。”

  本剧创作不仅致力于探索疫情期间的艺术可能性,同时开启了对戏剧本身的思考。在深入探索作品纵向表达之余,内容制作及项目运作模式也同时突破区域限制及剧场观众范围,延展到互联网受众,用最前沿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一场与戏剧前所未有的对话,希望在戏剧最黯淡的日子里,共同探索戏剧的未来。本报记者王润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